1、生姜:男人不行百日无姜
在中国,大家食用姜已有3000年的前史。《本草纲目》记载,姜辛、温,归五脏,除风邪寒热,祛痰下气。生姜性辛温,逐寒而宣布;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中医指出,姜是中国大众烹调离不开的作料,还具有防病看病成效,民间摄生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师开药方”等多种说法。按中医理论,姜是助阳之品,所以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人不行百日无姜”之语。
常含生姜片,增强胃口,推迟变老
医治办法:让患者每日餐前半小时口含1片薄姜,使用鲜姜止呕和温中散寒的作用影响消化道排泄,进步胃口,然后保证摄入满意的养分,增强患者体质。此外,中医临床现已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每天口服鲜生姜5克左右,接连3个月今后能够起到显着的活化气血、削减痛苦、添加关节灵敏度的作用。
中老年男性若是因为长时间胃寒吐逆、腹痛、胃口不振致使身体虚弱,能够常常含服鲜姜片,影响胃液排泄,推进消化。办法是每天切4~5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1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逐渐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发出,分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2、柑橘:浑身是宝的“黄金果”
橘肉
柑橘类在中医药中用得最多的是橘,也即是咱们常说的橘子。它的果肉鲜美多汁,是润泽佳品,在以燥邪为主的秋天,恰当吃些橘子能够生津止渴,非常合适。橘肉中富含丰厚的养分素,包含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维生素、苹果酸、柠檬酸、蛋白质、脂肪、食物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等。国外养分学曾有研讨报告显现,每天吃3个橘子,就能满意一个人一天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
橘子是极好的中药材。除橘肉外,它在中医药上至少还有五种可用之处:橘叶、橘皮、橘红、橘核、橘络,可谓浑身是宝的秋季摄生“黄金果”。
橘叶
味辛、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散结,止痛消肿等成效。民间常有用橘叶捣汁加少数药物配伍内服(或用橘叶捣碎外敷)的土验方,常常用来医治妇女胁痛、乳痈(乳腺炎)、乳痛及瘕,关于消肿毒有必定的作用。
南边有种风俗,以橘叶为包裹,蒸制糯米糍粑,这样蒸出的糍粑幽香不腻,老人和小孩吃了也少有食滞、反酸的,想来与橘叶有行气导滞的作用有关。
3、银耳润燥止便血
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古为宫殿食物,是中国一种闻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有“菌中之冠”的美称。
银耳自古被列为饮食和摄生的“上品”,早在中国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对银耳的保健成效有过记载。《本草重新》以为银耳“润肺滋阴”。《本草问答》中也记载,银耳“治口干肺痿,痰郁咳逆”。清代张仁安《本草诗解药性注》更记载:“此物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要品。”中医以为银耳性平,味甘淡,无毒,入肺、胃、肾、脾、大肠五经,能清肺中热、养肺阴、济肾燥,治肺热咳嗽、久咳喉痒、咳痰带血、肺热胃炎,以及大便秘结、大便下血等。
现代养分学研讨也充沛证明了银耳的养分价值,每100克干银耳中含粗蛋白5克,粗脂肪0.6克,粗纤维2.6克,灰分3.1克,钙380毫克,磷250毫克,铁30.4毫克等。在蛋白质中富含17种氨基酸,绝大多数都是人体必需的。此外,还有多糖和多种维生素等,对人体安康也非常有利。
4、“吃醋”多多也安康
醋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调味品。醋通常以粮食、糖类或酒糟等为质料,经醋酸酵母菌发酵而成,按其质料不一样而有米醋、糖醋、酒醋之分。夏天常常吃醋,可杀灭肠道致病菌,有防止肠道流行症的作用。
醋不只能谐和菜肴中的味道,添加鲜香,还有许多药用。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用醋来医治疾病的记载,并称醋为“苦酒”。《本草纲目》里记载了醋的药用成效:“大略醋治诸疮肿积块,亲信痛苦,痰水血病,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无非取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本草备要》记叙:“醋,可除湿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每晚临睡前也会饮一杯醋,作为长命的“御方”之一,颇有作用。
女子常“吃醋”,气血调畅美容颜
中医以为酸入肝,肝主血。许多妇科病由肝经不舒致使,醋味酸,专入肝经,能增强药物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散瘀止痛。
“醋制”是中药编造中重要的编造办法,中医临床常用醋与各种药物共制,如常见的妇科用药如醋柴胡、醋当归、醋白芍等,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劣等妇科疾病。详细的验方,如将香附分红三份,分别用盐、醋、黄酒浸泡,制丸内服,可调经止痛。将地榆50克(烧炭),米醋50克,以水共煎服,适于血热月通过多、血热崩漏。
5、晨斋枸杞一杯羹
宋代闻名诗人陆游享年86岁,其摄生窍门中就有常吃枸杞子这一条诀窍,其诗“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就是明证。其实,枸杞子不只有延年益寿之功,还有补肝养肾之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枸杞子能滋肾,明目。《药性论》也以为,枸杞子能“补益精诸缺少”。
为什么枸杞子能够滋补肝肾呢?咱们晓得,肝肾亏虚的兄弟,多有腰膝酸软,浑身乏力,乃至早泄、房事不举等表现。其主要疑问,就在于精血虚损。而枸杞子能通过补肾而生精血——精生则肾气足,阴血得以繁殖,肝血随之充盈。枸杞子关于肾虚的兄弟来说,可谓一味灵丹妙药。
6、黑芝麻中蕴藏的“不老神话”
尽管没有不死之术,但有安康长命之方——至少是有办法让个人七八十岁时,还耳聪目明,须发漆黑。
坚持食用黑芝麻,就能够老而不衰,有助于头发漆黑
中医指出,毛发与肾密切关联,若是一个人头发变白,大都是肾气缺少所造成的。老年人因为几十年的耗费,肝血逐渐虚弱,肾气现已陵夷,就会须发变白,牙齿掉落。因而,老年人需求补肾。依据中医五行理论,黑色入肾。而黑芝麻归肝、肾、大肠经,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能够医治肝肾精血缺少所造成的的晕厥、须发早白、掉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症。
7、板栗:熟食补中利脾胃,生食强肾健腰腿
每年到了霜降节,糖炒栗子热腾腾的香味又开端在街头巷尾飘动,似乎提示大家冬季的脚步现已走近了,应当愈加注意身体。
板栗香甜可口,做干果零食或是做菜肴佐料都很相宜,它不只富含许多淀粉,能够直接当饭吃,并且富含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养分红分,有极好的食疗保健功用。
板栗在中医摄生上也一向很受注重。《名医别录》说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它入脾肾经。民间用板栗滋养、看病的办法许多,可是许多人或许不晓得,板栗熟吃和生吃还各有考究呢。
板栗味甜性温,可炒可煮,有和胃健脾成效。如今因为生活条件改进,家长对小儿的养分照顾往往过于精密,强食、偏食均可致使临床多见的小儿脾虚证,所谓“脾虚”即指小儿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形体偏瘦,厌食或拒食。此刻可将板栗仁蒸煮熟,磨粉制成糕饼,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常常腹泻的小儿,以添加其胃口,收涩泻泄,调度肠胃。怀孕前期孕妇常常胃口欠安,连往常个人喜欢的菜都不想吃,家人可劝食些熟板栗以协助她们改进肠胃功用。
此外,用板栗和粳米熬制的板栗粥老少咸宜,板栗与粳米一同健运脾胃,增进胃口,既可用于脾胃虚寒致使的缓慢腹泻患者的康复,也合适长时间医治老年人因为机能退化所造成的的胃纳欠安,气虚乏力。
8、冬令强身佳品:羊肉
冬季,气温偏低,人体的阳气藏于体内,若是此刻呈现了手足严寒,就需求进补性温的食物,来添加阳气来御寒。羊肉因其温热,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的成效,冬季吃羊肉,既能抵挡风寒,又可繁殖肾阳,健壮身体,被大家奉为冬令补品。《本草纲目》中,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滋肾气”的这一结论,也验证了羊肉的特殊成效。
羊肉的吃法许多,葱爆羊肉、烤羊肉串、涮羊肉等,其实,胡萝卜炖羊肉是比较好的进补办法。
胡萝卜500克洗净后,切成块状。将羊肉1000克洗净,稍微焯水后捞出,切成小方块。生姜20克洗净,拍烂。砂锅内倒入适当清水,放入羊肉和生姜,用大火煮开20分钟后,倒进适当料酒,放入5克甘草。再煮10分钟后,放入胡萝卜煮开,然后改用小火煮至熟,放入适当食盐和味精,洒上葱花即可。
9、糙米养出好色彩
咱们往常吃的皎白柔软的米饭叫做精白米,它是在加工过程中通过精磨、去掉大米外层有些得到的商品。大米尽管皎白细腻,但你或许不晓得,通过精加工的小米,在碾制过程中胚芽以及谷子釉质有些和谷糠一同被磨掉了,许多的养分物质随之丢失,再加上煮饭时重复淘洗,外层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进一步丢失,剩余的就主要是淀粉和有些蛋白质。例如:精小米中脂肪含量为5%,而细谷糠中则高达17%,何况维生素E、B族维生素及丰厚的膳食纤维都丢失在谷糠中,养分价值便大打折扣。
关联于精白米而言,脱壳后仍保存着一些外层安排,如皮层、糊粉层和胚芽的米叫做糙米。可别小看糙米中所保存的这些外层安排,它们具有很高的养分价值。大米中60%~70%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许多必需氨基酸都聚积在其间。
活化气血,益肤美发
糙米中富含的B族维生素是肌肤和黏膜的安康卫兵。通常人头皮屑多、发质油腻或掉发与体内缺少B族维生素有密切关系。青年女人常见的痤疮粉刺也与此类维生素缺少有关。此外,B族维生素还对湿疹、肌肤癣、肌肤炎等症有显着作用。因而,常常食用糙米,能润泽肌肤,均匀油脂排泄,使女人肌肤润滑柔软白嫩,面色丰盈,头发漆黑闪亮,削减掉发、枯发和青丝的发生。
10、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季到了万物生发,山野里出了许多可供食用的野菜,富含甘旨又有食作用果,例如南边田头溪边常见的荠菜就深为大家所喜欢。
荠菜具有丰厚的养分红分,它的食物纤维含量高达1.7毫克/100克,除了常见蔬菜富含的养分素和维生素以外,还富含钾、镁、钠、锰、锌和铜等元素和人体所需的10余种氨基酸,以及草酸、苹果酸、黄酮、胆碱、乙酰胆碱等,常常食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平,人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常吃荠菜,对防治麻疹、肌肤角化、呼吸系统感染、软骨病、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均有较好的作用。荠菜全草均可入药,其花是止血良药,种子还能够明目祛风,医治眼病和黄疸。南边乡村素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之说,阐明春季重生的荠菜具有很高的养分保健价值。民间用荠菜和粳米熬制成荠菜糊,古称“百岁羹”,老年人常食用既可防病又可延年益寿。
上一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五行学说 下一篇:什么是卫气营血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