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养生的过程中,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情伤身,最难治好。情志病归于内伤。七情与身体五脏六腑彼此照应,《内经》触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乏其人,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达观愉悦
《素问·上古单纯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坚持心里的安静和兴奋,不因物欲影响心境。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维之患”,就可坚持形体和心理安康,到达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情开朗,心情达观,而烦躁、焦虑、郁闷等性情常是发生疾病的土壤,乃至是早夭的缘由。因而,常坚持达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摄生的榜首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快乐”,十分契合中医的摄生之道。
志闲少欲
《素问·上古单纯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干确保体内真气正常运转,着重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分怎么,均契合摄生之道。
《内经》对“欲”的知道包含物欲和性欲,并描绘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结果,如《素问·痿论》谓:“思维无量,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过火可形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若是“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形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以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准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比如水火,知用者,能够摄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思敛思
凝思指精力会集专心,不散乱;敛思是会集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着重要在“少欲”基础上“凝思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力专直,灵魂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坚持“精力专直”状况,可达“灵魂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作用。试验证明,垂钓、气功等喧嚣养神的自我调节办法,能坚持神经系统不受搅扰,使人体生理功用处于最佳状况,有助于血压下降和心脑功用康复,故中医有“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之说。
御神有节
在《内经》许多摄生理论和办法中,或多或少蕴含了儒家中庸思维,即凡事不走极点。反映在情志摄生理论中,体现为“少欲”而非空无;“凝思”而非过劳。既建议“精力专直”,又对立费神过火,着重“御神有节”,适度愉悦。若不能恰当调控精力情志,“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也可形成“半百而衰”。而且,过火寻求“凝思敛思”,又能够走向“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另一个极点。因而,《内经》情志摄生的最佳状况应是:恰当御神,劳逸结合,以不过劳,不伤神为度。
行善积德
《素问·上古单纯论》曰:“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低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低不相慕”,显示出上古圣人行善积德、寻求杰出人际联系的思维境界。杰出的人际联系能满意大家精力层面的多种需要。
《灵枢·通天》将人的体质分成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平和五种,其间以阴阳平和者最佳。“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体现了阴阳平和人在情志方面的特色,并能“与时改变,尊则谦谦”,阐明行善积德,人际联系杰出是坚持安康的重要条件。
以情胜情
《内经》以情胜情的摄生办法首要根据五行学说,以为肝属木,与怒相应;心属火,与喜应;脾属土,与思相应;肺属金,与忧相应;肾属水,与恐相应。依照五行生克规则,人体能够自动调控七情,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悲胜怒……喜悲伤,恐胜喜……”提出了自动调控七情的准则和办法。金元医家张子和根据此准则提出:“悲能够制怒,以怆恻痛苦之言感之;喜能够治悲,以虚浪戏狎之言娱之……”并附以病例佐证。
顺时调神
关于情志与四时的联系散见于《内经》多篇文章,但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表述最为会集完好:“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摄生之道也。”
春季戒暴怒,忌情怀郁闷,要心胸开阔,达观兴奋,使情感随春天生发之机而生,与自然界阳气萌发的规则共同。夏天万物旺盛,情感也应随盛夏而充盛丰满,但夏天酷热,易致心绪烦躁,应静神宁心,不烦躁,即“使志勿怒”,以避免加剧热邪。秋天气候渐转枯燥,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谢,易有苍凉心境,发生郁闷烦躁等心情,应精力内守,不受肃杀之气影响,不躁不急,收敛神情,“使志安定”。
上一篇:冬吃萝卜赛人参 下一篇:陈金柱谈调节气郁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