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它阐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发展变化和关键,均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和平”出自《灵枢·通天》“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所谓“和平”即调和致平,即人依靠自身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及调节能力,通过阴阳调和,达到形神协调平衡。另外,中医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也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以体内阴阳为依据,《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景岳全书·阴阳篇》“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且一针见血的指出“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日阴阳而已”,强调了阴阳属性诊断的重要性。
用现代的语言进行阐释。在生理状态下,人体之所以不发病是“和平”机制在发挥作用,但这种“调和”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人在漫长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一旦体力、脑力、生活习惯和外界环境对身体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随着阴阳的消长转化,机体自身的“调和”已不能再恢复生理之常,即阴阳失去其“和平”,疾病便会随之产生。
如神经衰弱的出现,《灵枢·大惑论》解释:“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直指阴阳失和是神经衰弱病发的关键所在。
再如嗜睡的出现,中医认为多寐是由于阴阳失衡,阳虚阴盛所致。本病的发生,或者因为外感失于调治,或因起居失宜,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使卫气独留于阴,不能行于阳经,以致阴盛阳衰,营卫不和,而见多眠;或因情志不遂,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逆乱,阴阳失和,而出现多寐;或因七情过激,喜则气散,心气不足则昏倒而睡。
上一篇:富贵病(痛风)不再是达官显贵们的专利 下一篇:警惕21世纪的健康杀手——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