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只是从餐前血糖值和餐后血糖值的指标来判断是否自己换上了糖尿病,这种方法是现在大多医疗机构的检测手段,许多人还买了血糖仪自己进行血糖的检测,发现超过了指标就自己定位糖尿病。
在这里首先我们要讲讲糖尿病的中西医概念的不同。糖尿病在传统中医学中称之为“消渴症”,其发病机理在我的有关糖尿病讲座里已经讲述很清楚,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不了解的可以看看视频:陈金柱讲糖尿病),中医理论中的糖尿病是因为体内多个脏器出现了功能性障碍,造成了血糖的升高,其特点是会出现:多渴、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也称之为“三多一少”症。西医理论中的糖尿病通过检查餐前和餐后血糖值来判断的医院一般查血糖一查空腹的,二查饭后两小时的。
西医医学上糖尿病的定义: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 /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判定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则称为空腹血糖损害。如果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减低。
中西医对糖尿病的各自定义从各自理论的角度都没有错误,只是很多朋友把西医理论中的“糖尿病”和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中的“糖尿病”混淆了。举个恰当但不雅的例子,西方人称呼的“小姐”和我们国内人称呼的“小姐”虽然都是“小姐”,但是含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不能说西医定义的糖尿病错了,也不能说中医定义的糖尿病错了,是我们自己把两个本不该一样称呼的病症定义叫成了一个名字,使得我们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中西医里的糖尿病是一回事。
应该这样讲,中医里原来没有糖尿病这个名词,只有“消渴症”这个病症,是由于西医进入中国,发现消渴症患者都有属于西医定义的糖尿病范畴(根据血糖检测),所以人们就把中医里的消渴症叫成了糖尿病。更准确地讲,“消渴症”只是西医理论定义的糖尿病的一种,应该说“消渴症”一定是糖尿病,但糖尿病不一定是“消渴症”。由于有了中西医糖尿病的不同定义,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的糖尿病至少可以有三种不用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案。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中医五脏六腑的“时疗”图 下一篇:肛门运动有强精、回春之效